0%

《WebRTC音视频实时互动技术--原理、实战与源码分析》勘误表

勘误一

a. P3, 1.2节,第三段中的 AVI 应为 AV1.
b. P11, 2.1.3节,第一段中的 AVI 应为 AV1
c. P22,3.2.2 节,第三段中的所有 AVI 应为 AV1
d. P261, 13.5节,第二段中的 AVI 应为 AV1

勘误二

P10, P11, P12 中的三张图,修改如下:


勘误三

P15,第三段应为:

“从上面的描述中你可以看到,在 WebRTC 架构的四层中,最复杂、最核心的是第三层,即 引擎层,因此,这里我再对引擎层内部的关系做下简要介绍。引擎层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 音频引擎、视频引擎以及网络传输。其中音频引擎和视频引擎是相对比较独立的。不过,它们 都需要与网络传输层(transport)打交道。也就是说,它们都需要将自己产生的数据通过网络 传输层发送出去;同时,也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层接收其它端发过来的数据。此外,音频引擎与 视频引擎由于要进行音视频同步的原因,所以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关联关系。”

勘误四

P34,代码4.4 修改如下:

1
socket.to(room).emit('cmd');

勘误五

P39,代码98行,修改如下:

1
socket.to(room).emit('other_join', room, socket.id);

勘误六

P40, 代码120行,修改如下:

1
socket.emit('left', room, socket.id);

勘误七

P43,第四段第一个单词groudId应为groupId

勘误八

P50, 代码20行,修改如下:

1
socket.on('other_join', (roomid) => {

勘误九

P70, 代码170行,修改如下:

1
socket.on('other_join', (roomid) => {

勘误十

P71, 代码210行,修改如下:

1
socket.on('left', (roomid, id) => {

勘误十一

P98,表6.2各NAT之间可穿越表应为:

勘误十二

P103,6.4.2小节倒数第二应为:

“因为主机 A 拿到了主机 B 的 Relay 类型的 Candidate,即 RelayB,所以主机 A 可以直接将音视频数据发向 RelayB。TurnServer 从 RelayB 接收到数据后,会将数据 打包成 TURN 消息,经 3478 端口发往主机B。主机B收数据后,再利用 TurnClient 模块将数据从 TURN 消息中取出,交给其它模块做进一步处理; 同理,主机 B 与主机 A 的操作流程是一样的。TurnServer 从 RelayA 收到数据后,将其打包成 TURN 消息, 也要经过 3478 端口转发给主机A。”

勘误十三

P114,第一段应为:

“程, 默认情况下 WebRTC 会将 VP8/H264 等编码器编码后的数据再交由 red 模块编码,生成带一些冗余信息的数据包,这样当传输中某个包丢了,就可以通过其他包将其恢复回来,而不用重传丢失的包。了解了上面这些内容后,第 16~18 行代码的含义应该就清楚了,即 PT 值为 124 表示需要使用 red 对之前编码好的数据再进行 red 处理,119 是 PT=124 重传数据 包的 PayloadType。如果用 Wireshark 等抓包工具抓取 WebRTC 媒体数据包时会发现它们都 是 red 包,而在 red 包里装的是 VP8/H264 编码的数据。”

勘误十四

P124,代码行号69,内容应为:

1
2
69 使用Opus时,每个音频帧的最小间隔为10毫秒,使用带内FEC
70 a=fmtp:111 minptime=10;useinbandfec=1

勘误十五

P168,图9.10有误,正确的图如下所示:

勘误十六

P175,10.1 节的第一段应为:

“在 WebRTC 中包含多种拥塞控制算法,有 GCC、BBR和 PCC。GCC 根据其实现又可细分为基于发送端的拥塞控制算法 Transport-CC4和基于接收端的拥塞控制算法 Goog-REMB。”

勘误十七

P176,第一段中的QUICK应该为QUIC。此外,注脚中的QUICK,也应为QUIC

勘误十八

P183, 公式10.19 下面一段的第一句应为:

“在上述公式中,d(i) 表示当前包组到达时长与包组发送时长之差,参见公式10.4。正常情况下该值有正有负, ……”

勘误十九

P271, 第一段应为:

“在上述代码中,如果对其再进行简化的话,可以发现 StartNextDecode() 方法中只调用了frame_buffer_对象的 NextFrame() 这个方法。由于该方法传入参数过于复杂,所以不太好理解,其实关键点是掌握其核心代码的第9~15行。”

勘误二十

  • P126,代码126行,应修改为:“PT=96, 代表视频编码器VP8 / 采样率为90000”
  • P127,代码179行,应修改为:“PT=98,代表视频编码器VP9 / 采样率为90000”
  • P127,代码199行,应修改为:“PT=100,代表视频编码器VP9 / 采样率为90000”
  • P128,代码200行,应修改为:“PT=102,代表视频编码器H264 / 采样率为90000”
  • P128,代码237行,应修改为:“PT=127,代表视频编码器H264 / 采样率为90000”
  • P129,代码254行,应修改为:“PT=125,代表视频编码器H264 / 采样率为90000”
  • P129,代码271行,应修改为:“PT=108,代表视频编码器H264 / 采样率为90000”

勘误二十一

P198, “博利叶算法”应改为”傅立叶算法”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